领事馆怎么审核签证?
1960年,法国政府开始在北京和上海设立总领事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西方外交机构第一次在上海和北京重新设立;随后,美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外交使团相继进驻北京。 当时外交部有一个规定,凡是恢复建交的国家要派遣大使,那么中国就要先派公使到外国去建立大使馆;如果是新建交的国家就只能先设领事馆了——这是因为我们当时国力有限啊!所以那些老外交们纷纷抱怨说“新中国真是厚此薄彼呀”! 我在使馆工作的时候(2004-2007),由于没有直飞上海的航班,我每次去上海都是转机两次前往的…… 到了上海之后才知道上海总领馆那地方原来是英国驻沪总领事官邸。解放前英国人把租界搞得跟小王国一样,什么规章制度都有,其中一条就是外国人不得在租界内自建房产,所以他们的总领事馆都是在租界的华人土地上盖的一栋房子来当总领事馆。而上海人为了向洋人借地又不受欺压,就都同意给洋人当买办。所以这房子是租界内唯一一幢中国人出资、建造、所有的房产,因此它也属于“私产”而非“国有财产”——按照当时的外交惯例这房本理应归中方保管才对嘛! 我们也曾经想把这栋楼接过来当作领馆使用——因为现在领事馆的那栋楼太破烂了,而且位置也太偏僻(位于朝阳区)不利于公务往来。但是被上海市政府一口回绝了,理由是他们不能违反当初向国家出让土地使用权时所签协议中的有关条款。于是我们也就只好作罢了。
关于如何审批签证其实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一般来说都会根据申请人的年龄、职业以及申请目的等进行判断,比如在美国申请探亲、访友或者旅游签证的申请人只要提供完整信息就行;但如果申请的是商务或移民签证则需要进行更多审查:比如申请人是否具有合法收入能力等等。当然这种具体做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比如在美签面试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一个来自某中等收入国家的学生,他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而不能获得赴美留学资格,但我仍然通过面谈了解到他是真的想去美国读书而不是单纯为了移民或者逃避国内社会竞争压力才这样做的,结果我还真给他签了,但他最终还是在机场被美国海关扣了下来…… 所以还是那句话吧——“细节决定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