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地产模式是学英国的吗?
不是的,虽然香港和英国都有“地少人多”的问题,但两者解决的途径并无太多相似之处。 先看看英国是如何解决住房问题的—— 作为岛国,英国的地是很贵的,但是英国人又是很爱惜土地的,所以无论是盖新房还是改造旧房,能不动土地就尽量不动。同时,作为海岛,英国人的住宅还面临海平面上升带来的威胁(比如千与千寻里的房子),因此他们很早就开始考虑如何能在有限的土地上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来解决住房紧俏问题。
于是,一种以密集型住宅项目为代表的新建筑形式在英国出现了。这种项目通常由私人开发商投资兴建,然后向市场出售或出租。为了便于管理、降低成本,密集型住宅项目大多规模宏大;为了让公寓更加舒服些,一些项目还会引入小区的概念,建设花园、会所等等。在人口密集的城市中心,这样的项目能够尽可能地把地价高、需求旺盛的地区利用起来。
而香港解决住房问题的思路却是在土地有限的前提下,通过填海造地的方式加大供给。为了吸引投资者来港发展,香港政府甚至不惜拿出10公顷的宝贵填海土地来建住宅或写字楼。此外还有“租买互补”的政策,也就是先把土地上盖的物业卖给投资者,待其赚取了利润后再把土地以较市场更高的价格回购用于其他用途。这个政策的实质就是用政府的财力保证开发商的利润,用市场的手段达到增加供给的目的。
可以说,香港楼市的发展既得益于中国内地的改革开放,也得益于全球化的人口流动,同时也与它自身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作为法治社会的环境有关。但归根结底,香港的繁荣与它作为一座城市的远见密切相关——不管是过去的填海造地还是现在的拆旧建新都体现了一种“向天空要地”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