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名人去日本留学?
我读大学的时候,我们学校有一个叫郑念的外国留学生,她来中国就是为了留学,但是因为她不会说汉语,所以在国内学了很多年,后来直接申请上了清华大学的物理系,跟中国人一样考试入学,毕业后去了美国继续学习,拿到了博士学位。 然后在美国工作多年后回到了祖国,在复旦大学做了教授,后来去世了。
她来中国的故事还曾被拍成电影《归途》,由李幼斌主演,这部电影我也看过,很感人。 郑念是20世纪30年代来到北京的,当时只有15岁。她的父亲原本是英国驻广州领事馆的副领事,因为喜欢中国文化,所以没有回国,而是带着妻子和三个女儿定居在了北京。
郑念三姐妹都很聪明,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大姐和二姐都曾在著名的教会学校振铎女子中学就读(就是现在北京女一中),郑念则因为不会说汉语而在一所纯外国人学校——培德书院上学。
新中国成立后,虽然国外有很多媒体抨击新中国,批评新民主主义制度,但郑念一家却选择留下来,“为了保持学习的状态”。他们选择了北京大学作为留学的目的地,“因为北大是中国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一个学术气氛很好的地方。” 有一次,由于天气寒冷,家里的炉子坏了,正在上高中的郑念和姐姐们为了取暖把家里所有的被子都盖在了自己身上,结果差点被自己厚重的羽绒被“压死”。
刚进北大的郑念,因为不会说汉语和当地学生交流有障碍,于是每天就泡在图书馆里读书。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在那个时期“养成了自修的习惯,从不动手任何无关紧要的事情”。
除了读书,郑念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电影了,据她的同学回忆:“她经常逃课去看电影,看到精彩处还会忘情高喊起来!”不过这种快乐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
1957年,“反右运动”开始,郑念的父亲成为被批判的对象,最终抑郁成疾,去世了。父亲的死亡对郑念的打击很大,她开始埋头钻研物理学,希望以此逃离现实世界带来的烦恼。
1964年,郑念考进了清华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开始了梦寐以求的研究生活。然而好景不长,1972年后,因为中美的关系逐渐缓和,许多美国留学生相继回国,而郑念却因为身份问题无法离开。
此后她就一直留在了清华任教,直到病逝。 有人说,成功是没有捷径的,而我想说,选择一个好的起点,其实比努力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