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澳大利亚多元文化?
这个多文化,是相对于英国后裔单一文化来说的,因为澳洲最初的原住民是很少的,现在也几乎绝后了(被欧洲入侵者杀死或者传染病夺去了生命)。 移民来到澳洲之后,由于原住民已经不存在文化和语言上的竞争力,因此欧洲人带来的宗教和文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主流。不过,澳洲政府为了宣扬种族融合的思想,提出了一个“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1972年),鼓励各种族各肤色的移民融入当地社会,发扬各自的传统文化。
于是,在澳大利亚你就能看到这样一幅景象:大街上走着一个西装革履的白人绅士,在他旁边走着穿着民族服饰的亚洲人、非洲人和中东人;一个白人孩子在玩着电脑游戏,他身边是一个看着电子书的穆斯林妇女和一个在玩手机的印裔男子;一间酒吧里,几个白人年轻人坐在那里喝着啤酒,而一旁坐着的是一个身穿中国传统服装的亚裔男子,正在向另一个来自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诉说着最近中国在东海和南海的动态……
实际上,现在的澳大利亚,已经很难找到纯粹意义上白人的社区了(除了西澳和中部的沙漠区域)。整个国家就是一个大混合区。 在这样的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里,各个种族之间的通婚率是非常高的,以至于在悉尼和墨尔本等地出现了很多“洋媳妇”(指西方新娘)。这些“洋媳妇”们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或印度语,但英语说得并不流利。
至于社会和文化上的融合,那也是肉眼可见的。以悉尼华人的社群为例,在这个“多元文化”政策出台40年后,那些祖籍是广东的华人已经和当地人完全融为一体了——他们的后代可以说流利的英文,对中国人这个民族的认同感很低甚至没有,而文化和生活习惯则早已是澳洲式的了。而那些福建籍华裔的后代,虽然也能说流利的英文,但依旧保持着一些东方的习惯,比如饮食结构和过年包饺子等等。
澳大利亚移民多元文化政策从二十世纪70年代开始逐步开展,1973年,澳大利亚政府在社会政策中正式确立了以“多元文化主义”为基础的移民政策,在全国范围推行民族多元文化主义政策,并为此设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和拨款。该政策通过承认和尊重各种文化及其传统、语言和习俗,鼓励人们在诸如饮食、服装、节日、语言、宗教和文化习惯等方面保持自己的特性来确保少数民族成员获得自由和充分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使移民和本土居民之间保持非同化状态,但两者权利平等,其目的在于缓和种族和文化紧张局势,减少社会冲突和犯罪,使这个以移民为基础建立的国家成为一个和谐相处的“民族熔炉”和多种文化并存的移民之“家”。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主义有三个重要支柱:一、社会凝聚力,它包括共同的价值观等。澳大利亚政府将民主、法制、英语、人权和宽容定为共同价值观;二、文化认同政策,即承认各民族文化和语言;三、种族平等。在澳大利亚,有79.6%的人讲英语, 10.1%的人在家既讲英语也讲其他语言,5.2%的人讲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欧洲语言,3.6%讲亚洲语言,0.6%讲其他语言。澳大利亚虽然是个以基督教为主的国家,但也有伊斯兰教、佛教和儒教等。有91.1%的人从事低耗能的办公室职业或服务业, 4.1%的人经商, 2.5%的人从事手艺行当, 2.3%的人当教师, 1.9%的人是专业人员。澳大利亚68.8%的人口在15~64岁之间,3.4%的人是65岁以上。
澳大利亚政府的多元文化政策取得了成功,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一是政府通过鼓励讲多种语言和使用多种语言来保护各种文化,其做法包括保护和讲多种语言的幼儿园,帮助他们学习英语;二是政府提供法律援助帮助移民克服种族歧视,特别是帮助妇女,解决就业歧视中的问题;三是政府鼓励文化产品出口,以此加强澳大利亚在全世界的影响力;四是政府通过“新安置移民” 计划,将移民安置在大城市以外的城镇,并提供各种语言的就业、住房和健康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