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博士好毕业么?
读博过程和硕士类似,同样分课程和研究两种模式。 一般申请时就有明确方向了——是读授课型还是研究型。 虽然最终结果都是获得博士学位,但过程却天差地别。 前者相对容易,后者难如人意。 今天说说大家最关心的“难”的地方——研究型的博士到底在干嘛? 先给大家看看CSC(中国的留学基金委)对研究型博士学位的定义。 简单说,就是在导师的带领下做项目、做科研。 当然,这些工作其实是在硕士阶段就完成了的,博士阶段就是要做个突破或者创新,写出一篇能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而已。 所以从入学到毕业的流程基本就是: 申请—录取—注册—开题报告+答辩一→完成(顺利的话) 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很多研究型博士就像围城一样,外面的人想进来,里面的许多学生却想出去! 这其中缘由复杂。有学生自己的问题,比如基础不扎实、能力欠缺、不耐寂寞…等等;也有学校的问题,比如导师人善、项目经费充裕、学生名额充足,就可能让某个同学如鱼得水;反之,如果导师人忙、项目没钱、学生太多,那么就会令人痛苦不堪。
总之对于大部分中国留学生来说,出国读博就意味着要独立去面对一切问题——生活、学习、语言、人际……而这些问题又往往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的。没有谁能真的帮你负责到底。 也许你会问,难道就没有顺利毕业的人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请注意,我们讨论的都是“顺利”毕业的情况之“普遍现象”。所谓的“特殊案例”请参考上述条件并自行忽略……哈哈。
这个问题太宽泛了, 不同专业的博士是有区别的;
同一个专业在不同的国家也是有区别的;
甚至同一所学校的不同学院之间也还是有区别的哦~
以我的亲身经历来讲讲吧~ 我申请的是美国的统计博士(Master's in Stats and Data Science),这个专业是美国统计系里相对容易拿PHD的学位的一个分支!
我是2013年拿到这个学位的,当时在哥大就读期间一共拿到了三篇Top期刊,两篇文章是导师一作我二作的,一篇是我自己单独一作的(虽然只是Top 5%的期刊)。此外还有一篇其他Top期刊的文章和几篇会议文章等。
然后在美国找工作的时候因为我是非美国人所以很难直接找到数据分析/data science这种职位,因此就做了一些比较“传统”的统计研究项目比如做了一个数据挖掘的项目去探索基因和肥胖之间的关系(结果当然是没有关系的),以及一个关于预测癌症复发的模型等等(后来发表在《生物信息学》上). 在美国找工作期间我还写了一篇关于机器学习的新方法用于蛋白质结构预测的文章(发表在MLJ上)
总之,我在读PhD期间写了非常多的paper并且都发表出来了。 最后在我毕业的两年之后收到了杜克大学的offer,不过他们给我的PHD offer是以给我提供两个Postdoc名额为条件的(可以理解为交换协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