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城市规划好么?
最近在研究欧洲的城市,所以看了特别多这方面的资料。 先说我的结论:欧洲没有一个城市是在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实现崛起和发展的;城市规划的好坏没有绝对的定论,适合城市的规划才是好规划。
简单而言就是每个城市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地缘和政治环境,而这些因素决定了它现在所处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你可以通过改变一些设计来优化城市某些方面的性能,但是你很难完全改变一个城市的秉性。
以阿姆斯特丹为例,它的河道密度每平方公里达到1.5公里,是上海的4倍多。但是阿姆斯特丹的河并不是像上海的黄浦江那样用来排洪救灾的,而是正相反。因为阿姆斯特丹地处海边,地下水丰富,而传统的地基建设方法很难让房屋深入地下,因此人们就挖空了陆地来建造房屋,河流就成了房子下面的一根根柱子。
这种建筑方法使得阿姆斯特丹成为了一座“脚踏江河,水陆相间”的城市。而这种特殊的地形也带来了其他额外的优势:水运便利,可直达码头;雨水排放顺畅;易于消防。当然,这些优势都是建立在高昂的成本之上的——为了建成这样一座水城,阿姆斯特丹足足花了30亿荷盾(近17亿美元)。而这还不包括后来为了保持河道畅通而对桥梁进行的高度密集的建设。
然而,尽管阿姆斯特丹付出了如此高昂的建设成本,却并没有出现水土流失或者房屋基础下沉的情况。这是因为荷兰的地基建设和中国的不一样,不是建立在坚实的土壤基础之上,而是建在碎石之上——所谓“土中取砂”。
这种建筑结构使得荷式的地基能够很好地和水文条件结合在一起,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河水不会侵蚀房屋的基础,暴雨时也不会把房屋泡在水里。 再说说另一个极端——柏林。柏林是一座几乎不依托于自然地貌的城市。它在二战废墟之上如同一只巨大的蚂蚁一般顽强地生长起来。今天,柏林不仅重新统一了德国,而且也成为了仅次于伦敦和纽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
从图上可以看到,柏林虽然地势平坦,但是却有一道道由沙袋和水泥构筑起来的防波堤,这不仅是二战时候防御运河入侵的标志,也成了今天城市交通的重要通道。
可以说,没有二战,就没有今天的柏林。没有苏联的支援,没有西欧的贷款,没有战后迅速重建的雄心,也不会有今日柏林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