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要查艾滋吗?
5月2日,英国《太阳报》刊出一则重磅报道,惹起轩然大波:英国埃克塞特大学医院感染部门近日启动一项检查,抽查学校内65岁至69岁退休员工是否携带艾滋病毒(HIV)。原因是,他们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曾在学校医疗中心当护士、医生。检查动因还要追溯到1989年,当年大学一退休护士被诊断出携带艾滋病毒,但医学院院方坚称在此前5年里与这名护士有过直接接触的患者均没有患病危险。
近年艾滋病有所上升
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因为对艾滋病的不了解,很多人因身体接触受了感染而不自知。以英国埃克塞特大学为例,1989年—1994年,至少有56人可能受到艾滋病毒(HIV)感染,其中一些人是医生、护士或其他医疗人员。
艾滋病自1981年被发现后,80年代末90年代初进入盛传染性阶段。英国也不例外,1987年1月21日,英国首个艾滋病患者——南丁格尔医院(Nightingale Hospital)的商人迈克尔·布莱克(Michael Black)被确认感染艾滋病。随即,媒体对“恐怖疾病”艾滋病大肆宣传,包括如何传播、预防措施等,公众才对这种疾病有所了解。
英国在1986年开始实施免费艾滋病检测。1987年末—1988年初,英国对18—65岁的成人全面开展艾滋病血清学检测,1988年6月又将对象扩至16—65岁。
1992年4月21日,英国首例死亡艾滋病病人——32岁的音乐家蒂姆·哈丁(Tim Hanning)去世。1993年6月29日,英国首例感染艾滋病的大学生——20岁的诺福克女大学生黛博拉·梅森(Deborah Mason)死亡。梅森的大学同学,西萨塞克斯郡的史蒂夫·汉弗莱斯(Steve Holloway)也在第二年死亡的。他们曾参加53项研究,调查艾滋病初期症状。
2014年11月4日(上周五),英国卫生与社会福利部公布新数据,强调2013年—2014年度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罹患艾滋病的人数较上年增加了18%。英国近30年来艾滋病人增长超过100倍。根据官方数据,2001—2005年英国每7000人中有一颗艾滋病病毒,2011—2015年这一比例则上升为每1100人中有一人。2014—2015年,英国艾滋病感染者为11599人。其中男性超过1万人,50岁以上老人占比约30%。
患病没有特别症状
虽然在人们心目中艾滋病跟艾滋病病毒已紧密相连,但这两种观念其实都来自对艾滋病早期不了解造成的误解。当时,艾滋病病毒感染初期症状明显,容易识别。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曾做过一个著名的“明星”实验。1987年招募了37名男明星做受检者。20年后再追踪调查,结果显示:尽管20年之间这些人都健康如初,无任何艾滋病病毒活性迹象,但验血检测显示他们都携带艾滋病病毒。
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医学院的病毒学家John Teers曾在2008年向媒体表示:“在艾滋病病毒早期阶段,受感染后数年时间里病情发展非常缓慢,艾滋病检测可能无法检测出病毒。”他说,这一现象可解释为何在1980年代末之前被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均能存活很长时间,“早期病人病情发展非常之缓慢,可能几年甚至20年时间里病情无任何变化”。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艾滋病检测技术得到极大改进,检测周期减少,检测灵敏度大幅度提高。1998年欧洲抗艾滋病协会及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荐:对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持续阳性者,无论有无明显的艾滋病(AIDS)症状或其他HIV感染症状,均应视为艾滋病病毒感染(HIV)携带者。
“无症状感染者”也可能传染
艾滋病病毒像乙肝病毒一样可以长期潜伏,“隐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英国伦敦卫生和热带医学学院院长、英国国王大学传染病专家Nick Day教授在本周一接受BBC时事采访时强调: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言,即便没有任何症状和体征,每次吃饭或握手均有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
“无症状”艾滋病病毒携带者有三种:1)经过短暂潜伏期后,出现类似流感症状;2)永远不出现症状;3)症状非常轻微甚至没有症状,这类人在所有艾滋病患者中占一半多。但人们还是把后面两种人统称为“无症状感染者”。
前者可以看成急性感染,此类人相对好辨别的。后两种人传染性很强,但难以被发现。尽管没有表现症状,但体内的艾滋病病毒载量很高。
2013年10月29日的《柳叶刀》杂志刊登了一项涵盖全球20多个研究机构的跨国研究结果:即便对于无症状的艾滋病病毒携带者而言,其唾液、眼泪液和汗液中也可检测出的艾滋病病毒。通过上述体液也可以传播艾滋病病毒。
2015年7月《美国医药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刊登的一项研究称,新检测技术有助于发现艾滋病病毒“无症状”携带者(AIDS-Clinical)。无论患者是否呈现感染症状,这一检测都可能发现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