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科班在哪里读?

伊瑞涵伊瑞涵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1。名校预科学校很“抢钱”

最近,新学年开始,各地的名校“预科班”又开始招生了。这些“名校”指著名的985、211工程高校,“预科班”是指针对少数民族,国家给予的小班招生计划。这些“名校”的高招目录上一般都有预科班指标,每年的9月,学校会把预科生招进来,比正常学生早一年毕业。

由于是少数民族的同学才有“资格”就读,这样天然的形成了这些学生相对家庭更“富有”,从家长的角度看,当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更高的起点,更多的机会,对今后的发展更有利。这样,这些学校也就有了“吸引力”。

但是,读这些预科班,非但不是国家补贴,而且要花钱。据了解,武汉一所211工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预科一年的学费14000元,另外还要交1000元教材费。如果选择寄宿,每个月300元的住宿费加上吃饭、交通、课外活动等,一年下来,至少要20000元以上。

2。读了预科未必能读本科

这些名校的招生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告诉家长,只要读完了这个预科班,成绩达标,就一定会被录取。看来,这些家长是被“名校”的光环和“承诺”所打动,而不管其中的得失了。这也难怪,能够进入这些学校的都是各省的尖子生,为了自己的孩子能步入“象牙塔”,家长们不惜重金,并且还担心人家不要呢!

事实上,读了名校的预科班,并不一定能读到对应的普通本科。一位毕业于某985大学预科班的同学曾经坦率地说,他所在的那一届,有将近50人的硕士都不能正常录取。即使勉勉强强能读本科的,许多也不是本专业。这位同学本科入学时就明确知道,如果读硕士,只能跨专业。

3。不稳定的硕士就业率

读名校的本科,跨专业甚至跨学历就业的大有人在。学校越有名,这种情况越普遍。有些名校的毕业生可能最终的工作和专业完全不相干。有的同学甚至是在参加工作后,依然坚定要改变专业。

这与学校片面追求“名牌效应”相关。许多学校忽视专业教育,培养模式单一,素质教育几乎无存在感,一个“名”字统领一切。

名校学生的确有更多的就业机会。但是,求职的苦恼并不比一般学校的学生少。而能够找到对口工作的,绝大部分都是专业实力强的。也就是说,除了特殊的“关系户”和“超级幸运儿”之外,工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是由学生的专业实力决定的。学校并不能“一靠”就成。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