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马大学中国?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吧! 唐玄宗李隆基得宠的贵妃杨玉环喜好美食,尤其喜欢岭南鲜荔枝,可是岭南离长安有数千里之遥,要使杨玉环吃上新鲜的荔枝,唯一的办法就是快马加鞭,昼夜兼程,赶在荔枝熟透变味之前送到长安。当时长安城和岭南的荔枝种植园之间就有了一条特殊的运输通道。
这条线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增城(今广州增城区)的荔枝园,中途要经过蓝田、洛南、商州、汝州、陈留、襄阳等重镇,最后到达金陵。 这条线路之所以能实现,关键还是科技的发展为物流提供了支撑,据载,当时广东的荔枝成熟后,用盐腌渍,可以保鲜数月;福建的龙眼成熟后,去皮去核,浸入糖水,做成罐头,也能保鲜数个月。
这样,岭南地区特有的水果能够顺利运到关中,供唐玄宗和杨贵妃享用。 唐宋以后,商业贸易越来越繁荣,为了运输那些体积大、重量沉或是不容易保存的食物,人们想出了多种方法。 比如宋朝时,北京西南10多公里处的宛平建立了糖坊,用来加工制作红糖、冰糖,这些糖分装在密封的陶器里,由运河运往江南各地出售。
到了明朝中后期,北京又出现了专门制作酱菜的作坊,将酱菜装在陶罐里,通过海运或者河运销往外地。 当然,最方便的运输还是得靠马车。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发明了轮式马车,后来,马车的车轮又有了改善——两个车轮中间加了一根横梁,这样的设计让马车在平地上行驶更加平稳,也更有利于装载货物。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西方的马车开始传入亚洲。日本是在明治维新后,从欧洲引进了马车;而我们的邻国朝鲜则在明代末年,从日本输入了木屐和“西国车”。这种“西国车”其实也就是金属轮子的马车。 至于我国明清时期的马车是什么样呢?根据出土文物来看,那时的大马车已经相当考究了——车身装饰着华丽的雕饰,马车上还有放行李用的夹板,马匹前面还装着笼头。 除了交通工具的创新外,古代的物流也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延伸。以前是农副业产品卖不出去,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农村经济模式占主导地位,可流通的商品很少。
到了近代,交通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城市里出现了一大堆专门从事商品的商行,农村的土地则逐渐被工业化所吞噬,农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进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农村的经济份额逐步被城市所取代,城乡差距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