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院何时正名?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正打算最近去一趟港校,顺便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事实,就是“私立大学”、“教会大学”或者“香港高校”都不是一个学术定义或学科分类(虽然“私立大学”在很多情况下跟“公立大学”相对)。从学术分类来说,香港没有教会类大学这种说法——香港所有大学都是公民办混合模式,没有全部民办的大学,所以谈不上什么教会大学。 “港校”作为一个称呼存在,但本质上还是学校,那当然就可以改啊!
至于改名字的问题嘛…… 我觉得可能有点敏感,因为之前北师大改名闹得沸沸腾腾。但我觉得如果改成“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的话,是不是可以稍微避一避嫌疑呢?(←我随便想的,别问我到底可不可以。) 然后我们回到原点,既然题主想申请港校读研,那么为什么非要纠结这个“私校”的名字呢? 如果真要争论的话,我们可以把目光投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教会大学。那时新式高等教育在中国方兴未艾,教会大学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教会大学不同于现在的港校。最主要的区别在于: 第一,那时的教会大学是有严格意义的宗教归属和管理的,比如今天的华东师大就是原来的上海圣约翰大学;
第二,那时候的教会大学是严格意义上的私立大学,政府几乎不予资助。 这两条看似简单,但却给后来的港校带来了无穷的麻烦。在80年代香港高校面临“自主权”之争时,内地高校经常以“私校”、“差校”称呼香港高校,而香港高校也常常自嘲“私校”。原因就在于此。
现在不一样了,国家给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身份,给了港校很大的自主权,财政上也不用靠学生交学费来维持了。所以,所谓的“私立大学”的说法已经不复存在了。
那教会大学呢? 很多答主说了,现在的港校与教会大学的差距越来越大。诚然,如论规模、财力、师资等,现在的港校跟当年的教会大学完全没法比。但我们应该注意到一点,那就是如今的港校是在“完全自主”的前提下发展的。无论是资金还是制度安排,港校都拥有完全的自主权。而当年即便最好的教会大学,也是在“半自主”的状态下运作的:资金上有西方教会支持,政府并不出资;办学上有西方教会主导,学校缺乏独立。两者相比,今时的港校显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当年的教会大学追求的目标。这是时代赋予它的机会。
也许再过几十年,当大陆高校走向世界时,我们会看到另一个场景:有人嘲讽我们的高校比不上外国的XX大学(注:这里的XX代表一所著名院校,不一定是U.S. News排名上的名校),而我们的人很淡定地纠正他:不不不,我们的XXX分校跟他的母校齐名(或排名更前)。这种尴尬不会再有了。
P.S.我写的这篇答案跟政教无关,没必要往那个方向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