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居住香港2018?
1,用“住”字形容来港人士在香港的居住情况似乎并不恰当——因为大多数人并无居住在香港。 2016年香港共有约730万常住居民[1],而外佣(非本地毕业生)、旅港外籍人士、受训人员以及学生等合计约有490万人,相当于常住居民数的一半还多;这些人群大都住在雇主家或学校宿舍,并不拥有自己的住房。 只有约250万的香港居民具有居留权。其中大部分是长期居留的本地人,他们大多有自己的房子。还有小部分是拥有签证的外国人,这些人中也有不少人是住雇主家的。
不过与外来人口相比,本地人的住房条件其实相当有限。 据政府统计处数据, 2016年全港家庭平均每户居住面积仅有361平方米,而家庭平均人数则达到3.7人,也就是说一个家庭平均下来仅70多平米,比上海普通家庭平均居住面积还少近一半。
而且这个数据还是包括私人住房(即所谓“自置住所”)和租住公共房屋的人数比例,如果单看私宅住户的数字的话会更惨不忍睹 —— 因为在港岛区甚至有不少私宅楼梯房连电梯都没有,居住环境极为不便,很多老人即使腿脚不便也要每天爬楼健身。2011年时曾发生过一名7旬老太连续4天早上爬4层楼梯后中风倒下的新闻。
所以,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用“住”来形容香港的民生状况都算是贴切的。
2,关于如何居住香港的问题,其实可以分成三个层面来看待: 第一是香港作为一个超级金融中心,吸引全球无数资本和人才涌入,这些人来到香港必然需要居住的地方,那么如何找到合适租金又便宜的房源就是一个问题; 第二是对于已经在香港工作或者定居的人群来说,由于房价高企,很多人虽然持有香港身份证,却并没有能力购买房产,那么除了租房之外,是否还有其它的选择?比如公屋申请,廉租公寓等等; 第三则是在第二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即在第一基础上再考虑第二的基础是否扎实可行等等。 本文只讨论第一个问题,即如何在香港找到一个合适的住处。 在香港找房子,和内地最大的不同在于中介模式的差异。内地的房产交易通常是通过中介进行,买卖双方通过中介联系,签订合同。而在香港则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直接和房东对接,偶尔有中介带客看房,但多数也只负责介绍信息,最终签约还是各凭本事。
要找房子的朋友可以留意以下几个问题点: 首先,是房屋的供应方是否是业主本人,这点可以通过查看身份证和房产证来核对;其次,是房屋是否已经出租给别人,这一点可以通过查看门上的信箱是否有信件或者拨打电信号码查询来获得信息;第三,是和房东谈妥价格和细节之后,记得让他写下收据确认收妥租金,并让房东签署一份租赁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