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怎么成为四小龙?
1965年以前,新加波经济产业基本上是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以出口粮食与锡矿为支柱,工业化程度很低;当时人均GDP只有248美元,处在世界最不发达国家行列之中,被称为“亚洲的贫民区”。
1965年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而独立后,开始大举外债、大量引进外资发展工业,尤其重视发展重化工业和基础原材料工业.同时,政府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外资进入创造良好条件;在外资的吸引上,政府坚持“以量为主”“以质为主的双重标准,不惜牺牲环境换发展的战略。使国际资本纷纷流入并展开激烈竞争,许多跨国公司在此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如诺基亚、三星、英特尔等。
与此同时,新加波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电子业和金融保险业等第三产业的 同时也注重利用本国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政府的扶持下,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走上国际化道路,产品远销世界各地。
为了鼓励贸易和投资, 新加坡政府还不断降低关税,取消配额限制,实施自由化政策。到1990年底,新加坡已经同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进行了减让谈判,实现了零关税,并取消了所有工业品和非工业品的出口补贴。同时,新加坡实行了稳定的货币政策,将汇率锁定在某个外币值附近,使新元保持了强劲的升值势头。
正是由于新加波实施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加上其独特的地理环境以及华人占多数的人口优势,使其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有效整合国内资源,从而创造了今天这样的奇迹。